close
第一次聽到「好轉反應」(或稱瞑眩反應)是Sylvia告訴我的,在喝維愛的過程中,身體有病痛的人多少都會經歷一些暫時性地不舒服症狀。我猜,我第一次做淨化呼吸練習時嚴重的鼻塞應該也是屬於好轉反應。

其實之前我在「人體使用地圖」(岳紅梅,2007)一書中就讀到中醫的這個概念,中醫說疾病怎麼來就怎麼走,從哪來就從哪回去。今天在「自然療法的選擇」(吳欣欣,2007)又再次遇見,而且作者將歷史淵源和概念說明地頗為清晰,我想稍微做個紀錄同時也分享給還沒聽過的朋友們。

19世紀歐洲的自然療法運動中,同類療法醫者Constantine Hering(1800~1880)提出,病人在康復期間偶爾會出現「好轉反應」,例如疲倦、發燒、排汗增加、短暫紅疹、痰涎吐出、原有症狀向外爆發性加劇...,或是一些舊患短暫重現,這是身體免疫機制的自癒過程,把一些過往受化學藥物遏抑的疾病有害物質、污染物或身體廢物排走,同時把壓抑的情緒帶出來。而人體康復過程的法則則是:從體內到體外、從重要內部器官到較次要的外在器官、從頭頂到足底,以及最老的病最後消失(也就是說長期慢性病的治療會比新近染上的一般傷風感冒要來的久)。

看慣了主流醫學(對抗醫學)醫生的病人,應該難以想像這種說法,我最近開始慢慢了解,越讀越有興味。我覺得這種崇尚天人和諧的自然觀和堅信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癒能力,是我們啟動健康人生的關鍵之鑰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90228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